講到加拿大的大城市,亞 伯 達 省(Alberta)的卡加利 (Calgary)對台灣人來說或許 不如溫哥華、多倫多那麼熟 悉,不過對崇尚大自然的旅 客來說,卡加利是前往世界 著 名 的 班 夫 國 家 公 園(Banff National Park)的重要樞紐,在 那便能欣賞壯闊又秀麗的洛磯 山脈美景。但對神經科醫師、 尤其是專門腦中風領域的醫師來說,這名字 有另一層含義:在急性腦中風電腦斷層影 像判讀最常使用的 ASPECTS(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當初便是由卡 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中風團 隊所研發,也以亞伯達省命名,因此這城市 與我們神經專科的連結可算不小哪!
筆者有幸透過醫院獲得教育部因公派員 出國計畫,前往卡加利大學進修。雖然筆 者進修主題主要是腦部小血管疾病之影像 變化,但由於指導教授也是卡加利中風團隊 (Calgary Stroke Program, CSP)之成員,因此 讓筆者也能參與其豐富的學術活動,在此就 以從個人視角簡單介紹一下在此所見所聞。
重要臨床試驗就在你身邊
卡加利中風團隊之架構建立在卡加利大學 臨床神經科學部門(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DCNS)與研究單位 Hotchkiss Brain Institute(HBI)底下,臨床服務則以 大學附設醫院 Foothill Hospital 為主。此團 隊之學術研究成就乃世界知名,除了在 2000 年發表的 ASPECTS 目前已廣為全球使用並 成為臨床標準以外,此團隊不斷參與甚至主 導重要臨床試驗,例如:2013 年的 IMS III trial 乃前三大收案醫院,也是 2015 年劃時 代的各大動脈內取栓試驗中的 ESCAPE trial 之主導團隊,後續將七大動脈內取栓試驗綜 合起來之 HERMES registry 之主要分析專家 及作者群也來自卡加利中風團隊,測試急性 中風時神經保護藥物的 ESCAPE-NA1 trial 也 在 2020 年發表。根據統計,以卡加利中風 團隊名義發表之文章總引用數超過 12 萬, H-index 高達 163。
雖然筆者並未參加任何正在進行的臨床試 驗,但仍可以感受到「進行臨床試驗」對醫學 進展的重要性:在參與學術活動或個案討論 時,只要遇到一些目前仍未解的臨床問題, 就會有專家提議「這應該要進行臨床試驗」, 且不是很空泛地喊口號而已,而會馬上去想 可能有哪些執行上要注意的點以及困難處, 同時也能如數家珍地講出哪些已經進行過、 或正在進行中的類似試驗。在晨會討論每週 個案時,講述到病史及影像之後,報告者也 常常會問大家這個個案適合收哪個正在執行 的臨床試驗?因此收案離大家一點都不遠。
為了成功執行主導或參與的臨床試驗,不 只需要知名的醫師科學家投入,更需要強大 的團隊:研究助理、專科護理師、統計專家、 臨床試驗中心人員等等。舉例來說,2021 年 9 月,在此處執行的急性腦中風試驗就有 六個(其中三個是卡加利大學自己所主導)、 慢性預防試驗或登錄則高達十個,要如何能 讓這些研究順利收案,便需要研究助理與專 科護理師輪班待命並提醒臨床醫師,設計一 些表格讓醫師能一目了然收案條件等,並將 各項同意書都分門別類印製擺好,不論在急 診、病房或門診區都能有效收案。
此外,臨床試驗幾乎都牽涉到多中心甚至 跨國合作,對於多中心研究的嚴謹性,這兒 也一點不馬虎。前述的 HERMES registry 之 所以能成功,正因為當初各大試驗均將影像 上傳至卡加利大學,由此處的專科醫師在不 需臨床資訊干擾下獨立判讀,也就是所謂的 Imaging Core Lab 的概念。類似的 Core Lab 不只進行了上述的 HERMES registry,還包 括許多後續試驗或正在進行中的試驗。包括 筆者在內、許多進修醫師在此每天最重要的 工作,大概就是埋進判讀室裡,點開 redcap 名單開始一個一個看片並紀錄判讀所得。其 實回歸到最早的 ASPECTS 研發過程,也是 由卡加利大學的幾位知名神經科及影像科醫 師,親自前往底特律 Henry Ford Hospital,將 著名的 NINDS trial 裡所有 CT 片一片一片看 完(當時還是用洗出來的膠片呢!),並做了 詳細的判讀者間比較,才得出紮實的研究結 果。因此在急性中風以及腦部小血管影像的 領域,卡加利大學保有多年來優良的傳統, 目前仍是重要的獨立影像判讀中心。
充滿活力的學術風氣
對年輕學者來說,不可能一步登天地執 行臨床試驗,但長期浸潤在世界尖端的研究 團隊裡,也讓這邊的年輕醫師及學者們都充 滿研究熱情。卡加利中風團隊的 Fellowship program 非常有名,許多從這邊訓練完後的 stroke fellow 也都順利取得加拿大各大學醫 院教職。除此之外,卡加利中風團隊也招收 國際研修學 者(通常是 自費前往進 修),因為 能有機會直 接使用上述 的臨床試驗 或資料庫來 進行研究。 所以卡加利 中風團隊除 了眾多主治醫師或教授以外,一向都有充滿活力及國際 觀的年輕學者生力軍們。
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這邊的教學風氣 非常活躍也豐富。每週二下午均有一小時的 journal club,由 stroke fellow 們輪流報告,通 常會選頂尖雜誌上最新發表的臨床試驗或重 要臨床研究,同時由多位主治醫師一起講評, 這樣輪流的好處是能夠有人幫忙消化整理最 新文章給團隊。每周三下午則有一個半小時 的 fellow teaching,由團隊內的主治醫師們 輪流幫 fellow 上課,每個主治醫師通常會選 自己研究相關的主題來授課,一年到頭每週 幾乎不間斷,因此涵蓋範圍從急性中風的影 像判讀、治療準則、藥物介紹,以至較專精的 領域如血管攝影、罕見中風原因、神經眼科 學、癲癇、認知功能、甚至臨床試驗的設計與 進行等,包含了廣度及深度,這大概就是團隊 內擁有多名不同領域主治醫師的好處吧!
每周四早上的 case round 則是最精彩的時 段,會討論四到六個當週遇到的較有意義或 困難個案,由值班醫師報病史、影像科醫師 幫大家判讀片子後,對於處置上就開啟了七 嘴八舌的討論,而且非常踴躍(即使是透過 Zoom 發言!),也會透過 Zoom 的投票功 能詢問大家「這個個案你會怎麼處理」,選 項也可能包括是否收案一些進行中的臨床試 驗,此外也常常出現醫師們之間的意見相左, 就算是教授級的醫師們也不吝於詢問自己未 知之處,因此一小時的討論下來可謂暢快淋 漓。每周四中午的 academic lecture 則會由 一位學者來演講他 / 她的研究成果,包括本 地學者或邀請外賓演講,內容五花八門、多 彩繽紛,筆者也有幸能在這時段演講一次,幫忙宣傳台灣的 CADASIL 研究,激起這邊學 者對中風病人基因診斷的好奇心。每周五早 上 還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 (DCNS) Grand Round,由神經科、神經外 科、小兒神經科、復健科等跨領域一起開會, 有一小時的個案討論以及一小時的學者演 講,有時也會遇到腦中風相關的個案。
紮實的訓練,滿載而歸
一整年下來,教學活動幾乎從不間斷,而 且 stroke fellow 醫師們還得看照會、值班、 做研究等,所以這一年的訓練對他們來說真 的非常紮實。對不需負責臨床工作的國際研 修學者們來說,除了進行自己的研究以外, 更能從上述豐沛的教學活動滿載而歸。除了 醫院工作以外,團隊也會舉辦不少活動,例 如去洛磯山脈健行踏青,或者趁天氣好時烤 肉,在聖誕節新年時也有(線上)團康活動 讓大家猜謎同樂等,足見團隊內之融洽氣氛。
整體來說,筆者到目前為止在卡加利大學感受到的學術研究氣氛是非常強大且正面的,而且學者們之間都樂於分享所長以及互相合作,但同時也見識到不管要進行資料登錄或臨床試驗,嚴謹的品質把關及作業流程都是不可少的。筆者在台灣雖也身處大學教學醫院的一員,但常覺得光要將自己的臨床研究教學做好,就三頭六臂忙不過來了,當然很羨慕這邊團隊看來不論教職員或助理們都人力充足,不過就算如此,這裡的醫師們每天還是有做不完的工作。或許我們也只能靠繼續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一起前來合作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