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紀全球人口的快速成長、高齡 化及一波又一的全球大流行疫情下,全球衛生、 醫療、及科研體系不斷的找尋著因應醫療負擔 驟增的方式。在智慧型裝置,穿戴式裝置,人 工智慧,區塊鍊,基因編輯等尖端科技逐漸成 熟的今天,世界各國的創新者們無不竭力探索, 要如何將這些尖端科技跨領域運用於醫療領域, 來解決上述生醫衛生領域所面臨的挑戰。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科技領袖們,包括 全球科技領域頗有成就的我國科技大廠, 做出了許多嘗試,欲開發可運用於醫療領域 之生醫產品.皆遭遇許多困難;如 IBM 在 Watson Health 醫療人工智慧產品的開發, 行銷,及導入醫療體系的過程中即面臨許多 挑戰。近年來在科技,商業,及醫療跨領域 創新者們探索下,終於逐漸形成創新生醫產 品開發及商業化的成功案例,並在成功案例 上形成生醫創新者社群及方法學。
以柏克萊、史丹福大學為中心的 加州灣區生醫創新社群
有代表性的。舊金山灣區東灣以加州柏克萊 大學為中心,形成了以「技術創新」為核心 概念的生醫創新生態圈。加州柏克萊大學有 著世界知名的工學院及工程學術專家,因此 其主要創新模式為以「技術」作為出發點。 柏克萊 Haas 商學院 Steve Blank 教授於 2011 年提出 Lean Launchpad 課 程, 利用 Lean Canvas(精實畫布,商業模式九宮格的改良 版)記錄各目標市場中的專家訪談意見後, 找出該技術最有可能成功的目標市場及相對 應的商業模式。此模式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 會(NSF)採用,並於同年設立 I-corps 訓練 營,鼓勵美國學研團隊透過此模式將其學研 成果商業化。
另一方面,南灣則以史丹福大學為中 心,形成了以「需求創新」為核心概念的 生醫創新生態圈。需求創新概念源自 Tim Brown 於 1991 成立 IDEO 後提出並實踐的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 共有 empathize(透過同理心理解使用者)、 define (定義出使用者的需求)、ideate (透 過 brainstorming 發想出解決需求的概念)、 prototype (快速打造出原型機)、test (利 用原型機快速驗證概念)等五個步驟。此 概念後來在史丹福大學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 d.school) 於 2004 年成立後發揚光大。
Biodesign 概念的問世與開拓者
約二十年前,醫材創新家 Paul Yock 受 到了 「設計思考」的啟發,將其原則引 用於生醫創新,提出了 Biodesign 概念。 Paul Yock 與其導師們 Thomas Fogarty 及 John Simpsons 皆為創新醫材界的開拓者, 為心導管醫材領域的先驅。Paul Yock 教授 於 2001 年創立了 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並由同為醫材創新大師的 Josh Mackower 擔任首任 Fellowship Director。之 後 Paul Yock 於 2003 年在舊金山推動了首屆 全美創新醫材大會 BME iDEA 的舉行。
從 STB、BTB 到 GFIT
台灣於 2008 年在駐舊金山科技組楊啟 航組長及張有德博士與史丹福心臟科 Peter Fitzgerald 教授共同啟動了 STB 計 畫, 歷 任學員在史丹福大學於 Biodesign Center、 d.school 及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GSB) 進修。之後 2016 年在時任科技部陳 良基部長,國研院科政中心莊裕澤主任及 駐舊金山科技組葉至誠組長努力下,與加 州柏克萊大學工學院長 Shankar Sastry 及 GLOBE center 主 任 Anthony St. George 共 同啟動了BTB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後於 2020 年 與 Stanford Biodesign 的 Executive Director Gordon Saul 簽約進行北醫 - 史丹 福全球導師計畫(Global Faculty in Training Program,簡稱 GFIT), 選送學員至 Stanford Biodesign 生醫創新訓練。STB 辦公室 亦於 2021 啟動了 STB-Biodesign 計畫,至 今已選送台大,成大,及北醫之學員們於 Stanford Biodesign 進修。
生醫創新在台蓬勃發展
歷屆STB、BTB、GFIT 學員們於台灣 持續發光發熱。其中學員們主導及促成了 成功大學 Biodesign(2011 成立)、交通大 學 Biodesign 課程(2013 開始)、臺灣大學 Biodesign 課 程(2016 開 始 )、 秀傳 Ircad Taiwan B.E.S.T. 亞洲醫療器材研究發展研習營 (2017 開始)、北醫生醫加速器(2020 成立) 與比翼加速器(2018 成立)共同合作的 TMU x BE 加速計畫(2019 首屆)、臺北醫學大學 Biodesign 中心(2021 成立)等台灣生醫創 新重要推手的形成。另外,創新醫材產業也 在各屆學員努力下蓬勃發展,如益安生醫、 iXensor、Clearmind、BrainNavi、LongGood、 MegaForce、Somnics、苡樂等,皆有學員身 影。於台灣及全球學員的努力下,在 2022 年 Stanford Biodesign Global Faculty Alumni Association (GFAA) 亦開始運作。
在史丹福大學的號召下,除了台灣外, 全球有志於發展醫材產業的國家亦紛紛選 送學員赴矽谷學習。截至目前為止,台灣、 愛爾蘭、印度、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 及以色列等皆已形成 Biodesign 創新社群。 台灣生醫創新社群在多年努力下逐漸被全 球 Biodesign 創新社群認可,並於 2021 年 底成功與 Biodesign Australia 共同於臺北醫 學大學舉辦了亞太醫材盛會 BME IDEA Asia Pacific 2021。
相較其他醫學領域,神經學領域中「未 被解決之需求」仍然相當多。此情形一部分 原因是由於神經科疾病的病理機轉較為複 雜,而另一部分原因則是未有適當的創新方 法學及環境讓神經科醫師發揮所長。在台灣 生醫創新生態圈逐漸與全球接軌的今天,神 經科醫師運用創新方法學解決神經科領域未 被解決的需求之機會,相較之前實已大幅增 加。本系列文章將在下期會訊接續探討神經 科醫師可如何善用生醫創新生態圈資源參與 創新。
1991 IDEO 成立於 Palo Alto 2001 Standford Biodesign 成立 2003 BME iDEA 於舊金山舉辦第一次大會 2004 Standford d.school 成立 2008 STB (Standford-Taiwan Biomedical) 計畫啟動 2011 Lean launchpad 及 NSF I-Corps 啟動,成功大學 Biodesign 成立 2013 交通大學 Biodesign 課程開始 2016 BTB (Berkley-Taiwan Biomedical) 計畫啟動,臺灣大學 Biodesign 課程開始 2017 秀傳 Ircad Taiwan B.E.S.T. 課程啟動 2018 比翼加速器成立 2020 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成立,北醫 - 史丹福 Biodesign 全球導師計畫啟動 2021 臺北醫學大學 Biodesign 成立,STB-Biodesign 計畫啟動 2021 BME iDEA Asia Pacific 大會首度於台灣舉辦 2022 Biodesign Global Faculty Alumni Association 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