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神經學學會
返回首頁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 相關連結 | 文件下載
  • 關於學會
  • 學會組織
  • 活動看板
  • 專業園地
  • 3分鐘神經學新知
  • 會員專區
  • 神經學雜誌
  • 學會會訊

帳號:
會員編號如 0001,以此類推
密碼:
第一次登入密碼為您的
出生年月日,如20080131
查詢會號/密碼

  • 本期會訊
  • 會訊總覽

 首頁 > 學會會訊

字體:小.中.大
分享:
膽固醇與失智症
期號: 2024年 - 第88期 - 4月/ 出刊日期:2024/4/2/頁數:3
文章類別:醫學新知 Updated on the state-of-the-art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Authers:
  賴秋蓮,  1 , 
1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神經部

失智症在像台灣這類的人口老化的國家是重要的社會與醫療議題,對於佔多數的退化型失智症(例如阿茲海默症)而言,它的治療目前仍然無法突破,但如何預防則是可努力的方向。依流行病學研究,心血管危險因素,諸如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可能透過降低腦血流、提高氧化壓力、或發炎反應而造成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protein)堆積,而較容易引起智能退化。若能好好控制這些血管性危險因子,將可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低密度膽固醇是否較易引起智能退化
 
膽固醇是一種人體可自然產生的脂質,為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Simons K 和van Meer G 等學者更提出細胞膜的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理論,認為膽固醇的濃度會影響細胞膜物質的流動,對多種生理功能扮演著關鍵角色。如大家所知,膽固醇的代謝失衡,尤其是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過高時,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但對神經系統疾病而言,血液中較低的膽固醇是否容易引起智能退化或出血型腦中風,常是神經科醫師心中的疑慮。
 
低的膽固醇是否容易引起智能退化或出血型腦中風?
 
大腦是富含膽固醇的器官,佔人體內膽固醇的百分之25 左右,它的合成與代謝有嚴謹的調節機制,因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液中的膽固醇無法進入大腦,腦部的膽固醇大都由大腦自己合成。而腦中過多的膽固醇,則經由細胞膜上cholesterol 24S hydroxylase (CYP46) 酵素通過血腦屏障排至身體的血液中。腦中的膽固醇是神經元細胞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影響著神經可塑性。若腦中的膽固醇代謝異常,將導致類澱粉蛋白質調節異常與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進而引起神經退化,此二現象也是阿茲海默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尚無具體證據顯示高密度膽固醇與認知障礙風險有關
 
依流行病學研究認為血液中總膽固醇的量對智能的影響與年紀相關,在中年人(50 歲左右)過高的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LDL-C)較易導致失智,但在老年人結果則不一致,甚至有相反結論的研究報告。另一方面,大多數研究顯示在老年人,高密度膽固醇對心血管疾病具有保護作用,但迄今尚無具體證據認為高密度膽固醇與認知障礙風險有關。
 
基礎研究指出,通過抑制β- 位點APP切割酶1(BACE 1)和γ- 分泌酶(γ-secretase),低膽固醇可促使前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的處理走向不產生類澱粉蛋白質,進而減少類澱粉蛋白質之堆積。此外,低膽固醇可能會降低細胞膜中的脂筏功能,促進α- 分泌酶酶(α-secretase)活性,同樣導致APP 的代謝走向不產生類澱粉蛋白質。相反的,若腦組織中的膽固醇增加,可能促使BACE 1 和γ- 分泌酶的活性增加,而增加Aβ42的分泌。β- 和γ- 分泌酶均存在於細胞膜中富含膽固醇的脂筏之中,因此有利於同樣位於富含膽固醇的細胞膜區域的APP 進行β- 切割並生成類澱粉蛋白質。動物模型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高膽固醇也影響著APP 的代謝,造成類澱粉蛋白質從APP 的釋出增加。
 
膽固醇除了與類澱粉蛋白質的生成有關,過去研究也提到膽固醇可能參與類澱粉蛋白質聚集的過程,並影響類澱粉蛋白質的神經毒性。若細胞膜中的膽固醇增加,透過細胞膜上的脂筏,促使類澱粉蛋白質在富含膽固醇的微區域中聚集,也誘導細胞毒性和神經退化。
 
綜上所述,過去的研究對血液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的量與認知障礙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相互矛盾的結果,其中年齡是重要的因素。再者,如心血管風險因子、膽固醇次分類、暴露期間以及是否使用降脂藥物都是可能的影響因素。
 
降膽固醇藥物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展的因果關係尚待證實
 
另一方面,降脂藥物是否會影響認知功能也是神經學界值得探討的議題。2023 年美國心臟學會所發表的聲明指出,雖然一些回顧性、病例對照和前瞻性縱向研究認為,statin類藥物和低密度膽固醇降低與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有關,但更多的觀察性研究和隨機試驗的數據並不支持這一結論。因為儘管statin 類藥物在其親脂特性上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對親水性的statin 藥物(如pravastatin)經過長期給藥後也可以在動物大腦中找到,但降脂藥物是否會影響大腦膽固醇的生成仍不清楚,當然尚無確切證據顯示這些藥物能通過血腦屏障。總結來說,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大腦中的膽固醇含量幾乎與周邊血液循環的量無關。雖然存在將膽固醇運入大腦的機制,但大腦中的膽固醇含量基本上是獨立於全身循環的。儘管我們對膽固醇及其在大腦中的生物合成、區隔、細胞內外代謝的作用機轉仍不清楚,但目前極少證據支持降膽固醇藥物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發展可能的因果關係。
 
膽固醇次分類對認知障礙的影響
 
再者,膽固醇次分類對認知障礙的影響可能是未來需注意的問題。近年在心血管疾病引起討論的陰電性低密度膽固醇(electronegative LDL),是2003 年由陳珠璜教授與楊朝諭教授等人使用陰離子交換層析法,將LDL-C 分為五個亞分子(L1-L5),其中最具負電性的亞分子L5,目前認為是導致血管粥狀硬化的主要因素。我們的研究團隊,以基礎研究證實L5 可透過誘發神經發炎和產生神經毒性效應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也在臨床前驅研究發現,血清L5 的量,而非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與認知障礙有關,期待有更多的研究進一步來證實膽固醇次分類與智能退化的相關性。
 
總之,膽固醇是生命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其平衡的維持對健康至關重要。透過理解膽固醇的生理與代謝機制,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與膽固醇相關的疾病。
 
返回列表
top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 關於學會
  • 學會組織
  • 活動看板
  • 專業園地
  • 討論區
  • 會員專區
  • 神經學雜誌
  • 衛教專區
地址:106 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93號17樓之2 電話:02-2362-7626 傳真:02-2362-7631
Designed by eHato, Copyright © 2013 neuro,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neuro@mail.hato.com.tw